近年来,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为提高学校组织运行效率,加强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水平,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学部制和大部制改革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宜宾学院作为四川省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立足于前期整体应用转型取得的成果基础,根据地方产业经济社会建设需求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需要,于2020年初启动了学部制、大部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办学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内部组织管理结构高度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激发了学校基层教学和科研组织的活力与自我发展能力,有效提升了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
学部制改革 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宜宾学院实行学部制改革的模式是实行“学校—学部—学院”“两级管理三级建设”的管理体制,把更多管理权下放到学部,由学部对其内设学院及教学科研机构实行领导和管理,并根据发展需要和具体工作,从学校、学部、学院三级层面厘清职责、分层规划、分层建设。
学部是按产业链(或行业领域)属性建构的二级办学实体,是超越原有二级学院层次的一种开放式跨学科组织。学部主要由学部党政办公机构和若干按照单一学科属性建构的内设三级学院组成。从管理模式来看,学部直接对学校负责,并受学校委托,组织、领导内设的三级学院及其他教学科研机构,并完成学校要求的各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宜宾学院的学部制改革,聚焦省市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将原有21个二级学院整合为13个学部,内设28个三级学院。其中以质量与标准化工程学部、智能制造学部、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等作为建设重点,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立了茶学院、竹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促进学院设置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彰显了应用型专业的集成优势。
大部制改革 实现内部管理高效
大部制改革是基于学校“下达目标任务、督导考核评价、优化资源配置”的工作逻辑,切实向基层办学单位赋权、赋能。其目的在于通过优化内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从“权责不清”到“权责明确”、从“多头管理”到“集中管理”、从“政出多门”到“统一决策”、从“管理为主”到“服务为主”的转变,形成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
宜宾学院大部制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职能整合为基础,对行政体系承担的责任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整合归并相关部门的职责,实现合并“同类项”;二是以机构拆并为重点,根据职能分工调整重新拆分或合并相关行政机构,形成承担大责任的大部门;三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目标,在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三大职能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加强机构之间和机构内部的协调,提高管理效能。
在综合考虑各部门承担的基本职能、内部领导体制特点、组织运行实际需要等因素的基础上,宜宾学院将原有27个职能部门整合成22个,并通过建立基本运行、沟通协调、综合服务、监督评估等机制,保障大部制高效良性运转,最终达到了精简机构、消除冗员、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强化“放管服” 形成“院办校”格局
通过实施学部制改革,宜宾学院实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组团式发展,打破了专业壁垒,促进了学科融通发展、科技创新和产教深度融合,为学校集中资源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大部制改革,学校全面优化了部门职能和管理流程,建立了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扁平化”决策运行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有效激活了二级单位办学自主权。
经过数年的转型发展、综合改革,宜宾学院理顺优化了学校和学部两级办学单位的权责关系,形成“小机关、大学部”运行格局,学校办学模式从“校办院”转向“院办校”为主,部门职能从“管事务”转向“管任务”为主,职责从“掌权力”转向“配资源”为主,落实了学部办学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了校、部两级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支撑区域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宜宾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学部建设为基础,以大部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提升应用转型、服务地方的水平,加快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