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合格评估,高校要注意什么?
日期:2023-10-24  发布人:宣传部审核  浏览量:274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是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阅,事关学校的长远发展。近期,众多高校纷纷召开合格评估工作推进会,部署落实相关工作。为确保顺利通过合格评估,高校在迎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切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2011年起对高校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并于2018年对部分评估指标进行了调整,以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今年上半年,麦可思研究举办“合格评估迎评准备概要”主题会议,特别邀请山东交通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景芝教授围绕合格评估迎评准备的相关要求、评估经验作了分享。

       讲座中,李景芝教授对合格评估指导方针、理念、评估内容进行了解读,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简单梳理,并将迎评的准备工作划分为五条基本线——数据支撑线、观测点合格线、材料过硬线、访谈形象线、参观展示线,详细介绍了各条基本线对应的建设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将摘取与数据、材料准备相关的“三条线”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

       一、构建“数据支撑线”

      专家入校前,首先要通过阅读评估中心基于学校提交的数据库而出具的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发现学校教学工作的亮点,现场验证是否属实;同时也要找出数据之间的疑点和异点,以便现场访谈时验证。

       最近几年,评估工作中对数据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需要引起各校高度关注。

       在15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支撑材料清单中,绝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指向数据。在填报状态数据库时,我个人的工作体会总结起来是32个字:组织得力,分工明确;解读深入,培训到位;填报及时,科学合理;把关严格,佐证有效。

       要实现这些目标,有三个成功的经验:一是工作节点的安排,要精确到某一天的某个小时。二是遵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填报数据库有海量的表格和数据。所谓自上而下,如学校的办学定位、校领导的校内分工,这些只能是自上而下填报。所谓自下而上,如涉及具体教师、学生工作的数据,则需要依据自下而上的填报原则。简而言之,谁负责填报,谁对数据的真实性及能够形成佐证负责。三是要分散采集,条块审核,集中上传。学校多数职能部门的人都要动员起来,有专人负责填报,审核不同数据。

       在填报数据时也有三项需要密切关注。第一要注意师资,它既要包括学校自有教师(含思政教师),也要包括外聘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现在辅导员要求生师比1∶200,思政教师生师比1∶350。总体来说,多数院校折合生师比不能超过1∶22,这是底线。第二要注意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有两条红线要守住:生均不低于1200元,占比不能低于经常性事业费拨款和学费收入两项之和的13%。注意这两条线必须都要达到。第三要注意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多数学校,比如综合型、理工类高校都属于生均不应低于5000元。

       另外在填报时,也可以借用第三方资源。一些第三方机构所做的部分分析,其广度、深度、可信度,学校自身较难做到,值得借用。比如麦可思在为一所学校做的报告中,在分析一个专业建设情况时,通过分析生源特征中新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及首选专业的比例,哪些专业吸引力更大便一目了然。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中,通过分析各专业核心课程重要度与满足度,了解哪些专业属于优势专业,哪些专业存在定位问题,哪些专业存在培养问题,需要针对性改进。再比如学生中期发展分析指标,基本上是对毕业生毕业三到五年后职业发展的反馈,以及对母校培养、服务的评价。这些指标体系也对应了评估的指标体系,如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目标,学校可直接引用。

       二、达标“观测点合格线”

       合格评估有40个观测点(公办学校39个)。我个人的观点是,39+1个观测点要分部门逐一评建。每个观测点都应该有且仅有一个部门牵头。如果因为学校的分工问题,“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观测点可以由图书馆和网管中心两个部门牵头。但同时我也认为,没有任何一个观测点可以由一个部门独自完成评建,而是应该由部门牵头,集合全校力量把它评建得达标、出彩。

       另外,每个观测点争取都要达标。容易达标的观测点争取体现出特色与亮点。距离达标要求有距离的观测点争取达标。最后,初步形成装盒的支撑材料。

       而且学校所主张的每一项成效都应该有数据或其他材料予以支撑。举个例子,在教学经费投入方面,合格标准是“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人民币,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经费投入满足培养需要。第二层:支出占比大于13%,生均支出大于1200元。第三层:增长。也就是说光凭两个数字是不够的。那么怎样对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进行宏观判断?梳理后可总结为三个要点:第一,属于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经费;第二,属于日常运行性的经费,而不属于建设性的经费;第三,基本不能算人员装入腰包的经费开支,比如教师的超课时费、外聘教师的工资、辅导员津贴等均不应该计入。要注意,有一小部分还是可以计入的,比如外聘专家的讲座费、咨询费,以及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小额劳务费,关键要看费用发生的去向是什么。

       三、保障“材料过硬线”

       我把各类材料分成A、B、C三类。A类包括自评报告、数据分析报告、校长报告。这是每个专家都要逐字逐句阅读或倾听的材料。B类材料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评估规定的各种材料,如专家手册、课程表、试卷目录、论文目录、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专任(外聘)教师名册、实习基地目录、在校生名册等,这些都属于专家的案头、支撑材料。第二类是展示性材料,比如学校宣传片、校领导发表的教育教研的论文或著作等亮点与特色材料。第三类就是观测点的支撑材料,39或40个观测点装盒,放在专家工作室,便于专家翻阅验证。C类材料属于过程形成性材料,包括教学大纲、试卷、论文、日常工作记录或档案。

       以自评报告为例,它是参评学校自建自评工作的总结。专家通过阅读找出学校教学工作的亮点与不足,现场考察时验证。在自评报告资料的准备中建议学校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学校各项建设、管理成效必须在院部得到体现;(2)各观测点都要与部门和院部有关。(3)自评报告一般不能超过4万字。其中,论述学校存在问题的篇幅,不得少于1/3。(4)自评报告初稿应由职能部门完成,内容和佐证材料主要来自教学单位,而通稿应由材料组的成员集中完成。(5)自评报告支撑材料要由各部门确定目录并收集整理,需从部门和院系抽调材料。

在材料使用中,有一些问题需要避免出现。一是材料所用数据与数据库矛盾;二是自评报告中的数据前后矛盾;三是报告前部分列举的成绩,在后文存在问题部分仍被提出;四是列举的主要成绩没有足够的材料作为支撑;五是报告撰写文字功夫不佳或过度修饰。

       在支撑材料准备方面,学校还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素材真实、佐证有效、拾遗补缺、严禁造假。尤其是“严禁造假”,国家有关部门对材料造假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在支撑材料准备方法方面,建议由评建办提供统一格式,要求提供现成的“三级佐证”材料。一级材料在评建办,二级材料在职能部门,三级材料在系院。牵头评建指标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评建办负责指导、检查限期改正不合格材料。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