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如何考察人才培养思路
人才培养思路主要回答高校办学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个根本问题。考察人才培养思路 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与支撑;
(3)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
(4)人才培养思路、措施与效果;
(5)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教育教学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人才培养中的“能力为重”的能力主要是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要看三级人才培养模式: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
22.如何考察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的有效措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 要将合作教育逐步深化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如: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培养大纲、实习内容、评价方式等,共建教学资源与实践环境,探索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 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考察 时主要看学校对密切与业界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否有充分的认识,是否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能否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反向案例:某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好机制还不完善。一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学院层面缺乏制度设计,多是专业自发、离散的行为,其深度与实质性“产学研合作教育”有较大的距离;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各个专业的开展不够平衡,总体看教师教育专业有一定基础,而非教师教育专业相对薄弱;三是学校科研缺乏实力,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服务欠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形不成支撑,难以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桥梁”和建立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
23.如何考察教师数量和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结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1)生师比:生师比是指折合学生数与教师总数之比。教师总数是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一半之和。
(2)专业教师数量:在分析生师比时,专家将分专业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以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
(3)师资结构:队伍结构要合理,要符合学校的定位,要满足教学需要。重点考察以下几方面:
一是整体结构:数量、学科、学缘、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各院(系)分布状况、师生比状况、师资队伍的总体 结构是否符合学校目标定位的要求,教师队伍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是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二是专业发展状况,如:专业带头人数量与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情况;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状况。
三是要考察三类教师,即: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主干课教师和实践教学队伍(含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指导人员)的结构。
师资队伍发展趋势良好是指大部分专业有带头人且有足够的胜任力,已初步形成教学团队,并有数量满足要求的骨干教师。
反向案例:某校专业负责人60-70岁的占21%,年龄偏大,外聘教师比重大,占46.7%;某校青年教师比例高,35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平均为50.60%,最高达到71.90%。
24.如何认定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 的教师
满足下列之一可以视为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前提是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以上职称;
(2)有行业特评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3)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二年;
(4)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5)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注:教师系列专业职称只能用于师范类专业。
25.如何考察教师的师德水平
对教师师德水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
(1)“履行岗位职责”是指教师爱岗敬业,严格执行教学工作规范。
(2)“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3)“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科学的考核制度,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
(4)“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是指教师坚守严谨和诚信原则,充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无学术道德不端行为。
反向案例:某校专家在听课中发现学生有缺课、打瞌睡、不记笔记等现象,说明教师从严执教有待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有待提升。
- 上一篇:合格评估知识问答(六)
- 下一篇:合格评估知识问答(四)